2019年,是企业上云的关键一年,中国也有了“万企上云”的热潮,云计算在强力驱动新时代的企业数字化转型。
业界口口相传:推动企业上云的第一动力是省成本;同时,最近上市公司的财报中频频披露与云厂商的合同。那么,这仅仅是对云能省成本的一种变相认可吗?
一、国内外企业财报中争着披露云计算支出
2017年2月,Snapchat母公司Snap在上市招股书首次披露了金额高达10亿美元的云计算合同。此后,一大批上市的科技公司选择跟进披露。
比如:美国两大网约车巨头之一的Lyft公司、图片共享社交平台Pinterest、企业工作协同软件公司Slack、甚至苹果公司等,先后披露年花费数千万美元到数亿美元用于云计算支出。
国内方面,海底捞是一个例子。海底捞在招股书中披露过与阿里云的合作。
据笔者了解,阿里云与海底捞合力做了两件事,一个是数据上云,另一个则是开发海底捞超级APP。海底捞的超级APP通过运用阿里巴巴“双中台”架构,实现了“千人千面”,满足了智慧营销的终极目标。
据统计,50%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跑在阿里云上,这个比例远超行业平均水平,证明更多A股公司也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云计算带来的价值。
二、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思考
我们认为,上云不仅仅是一个省钱的问题,更多地,它会带来IT产业和整个数字经济的全面革命。
第一,上云不是一个Yes或No的问题,只是一个时间问题,早上云就早受益。技术层面,云计算在成本、稳定性、安全和效率层面已经远超传统IT。
最近笔者也发表了一些文章,讨论公共云带来的IT成本下降问题,有多方面的逻辑,最浅显的一条就是CAPEX到OPEX的转变。以业内通用的TCO标准(即总拥有成本)计算,用云可比传统IT节省一半以上的成本,稳定性有10倍以上提升,安全性更是提升50倍。。
我拜访过很多客户,互联网公司首当其冲,他们的业务都在云上;很多传统客户,也在讨论互联网对IT带来的冲击和如何拥抱互联网模式,如何将系统改造成廋核心、大中台模式,因为传统IT架构无法适应大规模并发需求。
反过来说,不上云的公司,看起来四平八稳,但是在数字经济转型的浪潮中,落伍和被淘汰的风险更大。著名战略学家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占明教授曾经指出:“从不敢冒险,恰恰是最大的冒险”。
第二,企业已经将上云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优势,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
众所周知,财务需要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,而投资者据此制定投资策略。财报中的IT支出,一直都是以研发费用支出的条目标明,但是详细标识为云计算支出则为第一遭。
财报中明确写出云计算,则说明企业认为资本市场对使用云计算和服务是认可的,是可以提升公司价值的,是可以帮助企业增效的。
第三,很快能够看到更多企业的财报中有使用阿里云的内容
世界科技的创新层出不穷,而其先导者往往在美国。美国的风,正刮到中国,云计算领域也不例外。
使用云计算的能力,是企业基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标,特别是在互联网新经济时代,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。
我们大胆预测,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披露在云上的支出,以及在云上进行的创新。
第四,To B用户To C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
很多大型客户,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,能够熟练、独立自主地使用云计算资源,同时并不需要云服务商的大客户支持。
阿里云的系统中发现一个现象:很多以个体身份注册的账户,会长期使用大量的云资源。经过调查发现,这些账号背后基本都是企业的技术和业务部门。
传统意义上的立项、审批、采购,机器到位,少则一个月,长则几个月,会耽误原有业务发展。在没有整体上云的情况下,技术负责人会先使用云计算资源,费用则通过报销的方式解决。
这样,传统IT的费用会慢慢降低,而公司总体的云计算支出占比也会越来越高。
三、从长远的角度看云计算的发展
随着数字经济转型进入深水期,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选择全面上云。披露云计算支出,相信将会变为新常态。
未来,云计算的支出将会成为每一个公司的标配,当然也会成为上市公司财报的重要和必要组成部分。
相信有一天,财报中如果不出现“云计算支出”项目,投资者会觉得很奇怪。云计算支出的多少,会成为公司的健康指数之一。
全面上云时代已经到来,让我们一起迎接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。
(完)